6月5日,在第37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庆阳市检察院组织干警开展“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禁毒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干警通过发放禁毒宣传手册、放置宣传展板等形式,向青少年讲解了生活中常见的毒品种类及近年来不断增多、花样翻新的新型毒品种类,如“奶茶”、“跳跳糖”等,提醒大家提高对新奇事物的警惕心,有效防范毒品侵害。本次宣传活动让群众对毒品危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说起毒品,你会想到什么?鸦片战争,还是湄公河惨案?其实我们离毒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有些“毒品”早已变身,混迹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关于毒品的知识吧。
什么是毒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注意: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本身并不违法,在合法用途内可以作为药品使用,但是违法滥用就变成了毒品。
什么是麻精药品?
麻精药品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简称,麻醉药品在临床医学上用于镇痛,精神药品主要功效则是镇静催眠、兴奋等,是用于治疗癫痫、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
麻精药品有什么?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品种目录》显示,麻醉药品有121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海洛因、吗啡、鸦片、大麻、可卡因、美沙酮、二氢埃托啡、杜冷丁等。依据人体对精神药品的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将精神药品分为两类,第一类精神药品有68种,有去氧麻黄碱、司可巴比妥等;第二类精神药品有81种,有咖啡因,安钠咖等。
毒品离青少年远吗?
“毒品犯罪”看似遥不可及,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说就在孩子们身边。青少年并不因年龄小而免受毒品的侵扰。青少年辨别能力比较弱,自控能力比较差,法律意识淡薄、易受周围环境与周围人群的影响,受引诱沾染毒品;很多涉毒青少年存在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形,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容易被身边环境影响;许多涉青少年的毒品犯罪都与KTV、酒吧、网吧、舞厅等场所相关。我们国家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上述场所。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进行“花式”伪装(如跳跳糖、网红奶茶、减肥药、笑气、电子烟等)。
如何预防毒品?
1、保持心理防线,不要盲从。2、认清毒品的危害和种类,多阅读缉毒和毒品方面的书籍。3、培养不吸烟的良好习惯,杜绝不良嗜好。4、正确面对挫折,一定不要因挫折和考验颓废吸毒。5、不糊涂助他人:不要帮不了解底细的人托运、携带、领取包裹;外出旅行时,忌行李上有敞开的口袋或缝隙,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6、不要对未知事物有太多的好奇心。更不要有只尝试一次,以后不再吸毒就不会上瘾的这种想法。不存侥幸之心:不因猎奇而“以身试毒”,不因心烦而“借毒消愁”,吸毒一口,掉入虎口。7、当身边的朋友介绍新东西类似毒品让你尝试时,委婉地拒绝他们避免自己受到毒品的危害。不交吸毒之“友”:如发现身边中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举报。8、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娱乐场所尤其是在深夜,不接不明物品,不随意接受“热情的陌生人”的饮料、零食、香烟等,保持清醒头脑,注意待人接物,警防他人“下毒手”。